逃生演習應成為公共資源
在報上曾看到高樓失火逃生演習、地震逃生演習,成都公共汽車燃燒事件發(fā)生后,又見巴士燃燒乘客逃生演習。這些演習收到什么效果?相信除參加演習者掌握某些知識外,旁人一無所獲。與演習付出的成本相比,其收益并不相稱。
竊以為,參加演習的畢竟是極少數(shù)人,應該通過演習的宣傳,擴大其效果,使之成為廣大群眾所能夠掌握的公共安全資源。比如公共汽車發(fā)生火災,乘客應該如何用救生錘砸玻璃窗,是砸玻璃的中心位置呢,還是砸邊沿?玻璃砸碎以后如何逃生,是頭先出窗外呢,還是腳先出窗外?或是側著身子滾出車外?這都有一個安全知識問題。近日從一則巴士火災逃生演習電視新聞看到:一乘客是抓著車廂內(nèi)窗沿上的抓扛,雙腳一齊伸出窗外,然后松手,整個身體順著車廂外壁滑下,動作自然,毫發(fā)無損。如果跳窗不得法,還會被卡住,或落地時受傷。此一電視畫面,使觀眾獲得知識。由此而想到,媒體和政府有關部門,應該廣泛宣傳各種公共安全知識,其中電視的形象教育尤為重要。公共汽車火災逃生演習,難以讓許多市民參加,也不能砸爛許多車窗玻璃進行演習,但個別和少數(shù)的演習應作詳細表演,使其起到示范作用,甚至成為規(guī)范的教材。
不要為演習而演習,不要為形式上向上交差應付而演習。而要將演習付出的成本,換取廣大市民的收益。
作者: 華碧 編輯: 袁莉
了解黔西南更多最新資訊,盡在亮點黔西南網(wǎng)微信,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閱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