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稱盤江鐵索橋,位于晴隆縣光照鎮(zhèn)東方紅村半坡塘寨,明代至清代建筑,州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盤江橋所在位置為交通要津,明萬歷十一年(1583)建木橋。三十一年(1603)建浮橋。崇禎元年(1628)參政朱家民捐俸建鐵索橋。橋面使用30根鐵索以承重,每邊3根共6根鐵索作橋欄,起圍護作用。清順治十五年(1658)九月毀于兵,十六年(1659)維修。十七年(1660)“加建木梁”為單向伸臂式木梁橋,與鐵橋并存?滴醵辏1663)九月,毀于特大山洪,旋修旋圮。六年(1667)重建木橋,十九年(1680)毀于兵燹。二十三年(1684)再次重建木橋,二十五年(1686)被水沖壞。四十三年(1704)重修。五十年(1711)木橋圮,當年重建鐵索橋,“過江大鐵索一十九根”,雖鐵索數(shù)量減少,但其最大特點是使用了六根過江大鐵索。1940年橋被侵華日軍飛機炸毀,旋即改建為鐵梁吊橋。東西向,跨北盤江。長50米,寬4米,凈跨30米。橋頭尚存“橋橫銀漢”等數(shù)處摩崖、造像、碑刻。
盤江石刻群計有:朱家民摩崖造像(明代)。位于西岸崖壁上,離地20米。豎長形,高2米,寬1.5米。作端坐狀。鑿于崇禎三年(1630)。頭部受損。
“朱氏鼎鐘”摩崖石刻(明代)。位于西岸崖壁上,離地50米。豎長形,高2.1米,寬1米。豎向楷書陰刻“朱氏鼎鐘”4字,每字0.4米見方?逃诔绲澰辏1628)。
“在德”摩崖石刻(清代)。位于西岸崖壁上,離地40米。橫長形,高0.5米,寬1.5米。橫向楷書陰刻“在德”2字,每字0.4米見方?逃诳滴蹙拍辏1690)。
“一線縫空”摩崖石刻(清代)。位于西岸崖壁上,離地30米。橫長形,高0.5米,寬2.5米。橫向楷書陰刻“一線縫空”4字,每字0.5米見方。刻于同治十三年(1874)。
“鐵鎖盤江”摩崖石刻(清代)。位于西岸崖壁上,離地1.5米。橫長形,高0.5米,寬2米。橫向楷書陰刻“鐵鎖盤江”4字,每字0.4米見方。刻于同治十三年(1874)
“一派別景”摩崖石刻(清代)。位于西岸崖壁上,離地30米。橫長形,高0.6米,寬2米。橫向楷書陰刻“一派別景”4字,每字0.4米見方。刻于同治十三年(187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