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安龍縣城馬場(chǎng)壩街中段北側(cè),始建于清代,省級(jí)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墓呈圓形,直徑5.5米,封土高2.5米,坐北朝南。
南明永歷帝朱由榔于永歷六年(1652)流寓安龍,其朝政受孫可望挾持。為擺脫孫可望挾持,永歷帝與從臣吳貞毓等十八位大臣密謀除孫大計(jì),事泄,孫可望以“欺君害良,盜寶矯詔”為由,將十八人于永歷八年(1654)四月八日處死,民眾將其合葬于天榜山下馬場(chǎng)壩,也稱“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”。(見《興義府志》《安龍縣志》)
除墓堆封土外,此文保單位還有以下附屬建筑:
1、《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》碑青石質(zhì)。方首,高1.47米,寬0.82米,厚0.17米。碑陽正中楷書陰刻“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”9字,每字0.1米見方。碑文楷書陰刻,9行,滿行26字,共計(jì)161字。記吳貞毓等“十八先生”名諱、官銜及遇難原因。通政使司通政使尹三聘、安龍軍民府知府范春鰲立于永歷十二年,即順治十五年(1658)。原立于十八先生墓前。1981年維修十八先生墓時(shí)出土。今存安龍縣文管所。
2、十八先生祠堂位于墓后,坐北向南,中軸對(duì)稱。由正殿、東西兩配殿組成,占地面積300平方米,建筑面積250平方米。正殿面闊三間,通面闊16米,進(jìn)深一間,通進(jìn)深5.8米,穿斗式歇山青筒瓦頂。配殿面闊三間,通面闊14米,進(jìn)深一間,通進(jìn)深4.9米,穿斗式硬山青筒瓦頂。門、額、坊上雕有花草、鳥獸等圖案,鼓形石柱礎(chǔ)浮雕八仙過海、姜太翁釣魚等圖案。
3、“十八先生成仁處”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6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2米,寬0.98米。豎向楷書陰刻“十八先生成仁處”7字,每字0.25米見方。上款“光緒癸未仲夏”,下款“郡守余云煥補(bǔ)泐”?逃诠饩w九年(1883)。
4、“藏碧輝崖”摩崖石刻[1939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6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2.25米,寬0.98米。豎向行書陰刻“藏碧輝崖”4字,每字0.5米見方。任可澄題于1939年。
5、“浩氣常存”摩崖石刻[1939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6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2.12米,寬0.98米。豎向楷書陰刻“浩氣常存”4字,每字0.5米見方。貴州西路專員胡剛敬題于1939年。
6、“天地正氣”摩崖石刻[1939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6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2.2米,寬0.98米。豎向楷書陰刻“天地正氣”4字,每字0.5米見方。柏文蔚敬題。
7、“浩氣長(zhǎng)存”摩崖石刻[1939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6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2.25米,寬0.87米。豎向篆書陰刻“浩氣長(zhǎng)存”4字,每字0.5米見方。王伯群題于1939年。
8、“孔曰成仁”摩崖石刻[1939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1.1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1.1米,寬0.65米。豎向行書陰刻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惟其仁至,所以義盡,居正”18字,每字0.1米見方。作者為張居正。
9、“瀛洲神境”摩崖石刻[1939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8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1.9米,寬0.98米。豎向楷書陰刻“瀛洲神境”4字,每字0.45米見方。李烈鈞題于1939年。
10、“碧血千秋”碑[1939年]位于祠堂后,青石質(zhì),方首。高1.68米,寬0.98米,厚0.17米。正中豎向楷書陰刻“碧血千秋”4字,每字0.4米見方。蔣中正題于1939年。
11、“重如泰山”摩崖石刻[1939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2.66米。橫長(zhǎng)形,高0.68米,寬2.14米。橫向楷書陰刻“重如泰山”4字,每字0.4米見方。前溪吳鼎昌書于1939年。
12、“天地同流”摩崖石刻[1942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2.66米。橫長(zhǎng)形,高0.68米,寬2.28米。橫向楷書陰刻“天地同流”4字,每字0.4米見方。劉伯龍書于壬午年(1942)。
13、“緬懷先烈”摩崖石刻[1945年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1.1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1米,寬0.76米。豎向行書陰刻“春風(fēng)駐馬拜先賢,短碣佳城數(shù)百年,慷慨勤王人十八,飄零云國路三千。丹心莫補(bǔ)偏安局,青史常留絕命篇,試問奸臣猶在否,萬山無語泣啼鵑。”吳俊題于1945年。
14、“忠烈可風(fēng)”摩崖石刻[民國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8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1.95米,寬0.87米。豎向楷書陰刻“忠烈可風(fēng)”4字,每字0.45米見方。落款:“王漱芳”。
15、“天地正氣”摩崖石刻[民國]位于祠堂后崖壁上,離地0.8米。豎長(zhǎng)形,高1.95米,寬0.95米。豎向楷書陰刻“天地正氣”4字,每字0.35米見方。落款:“專員劉時(shí)范敬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