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節(jié),興義街心花園真是擠爆了!
8月17日晚,興義市街心花園人來人往、熱鬧非凡。
2018年8月17日中國的七夕節(jié),老百姓也叫中國情人節(jié)。當晚,黔西南州興義市街心花園可謂是人來人往、摩肩接踵,熱鬧非凡。人們或是成雙成隊出行,但是也有一家老老少少舉家出來游玩的。
街心花園及四周六個相連街道,人群來來往往、熙熙攘攘,十分熱鬧。在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玫瑰花、氣球和許多小禮物在擺賣。
街心花園中心人群熙熙攘攘。
一提到七夕,大家很自然就會想到“中國的情人節(jié)”——鵲橋會、定情、看著星星互訴衷腸、收禮物……
但是,在興義市,有成雙成隊的年輕情侶出來逛街,但是也有不少剛成家的年輕夫妻,或年輕夫妻帶著出生幾個月或二三歲的孩子上街游玩,還有一家老老少少舉家出來看熱鬧的。七夕節(jié)似乎不再是未婚年輕人、情侶相會訴情專利,更多的是演變成一種大眾節(jié)日,一個親情、家愛、分享的節(jié)日。大家游玩的更是一種情懷。游人數(shù)量、人氣、氛圍等,都超過了每年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(jié)。
街心花園鐵匠街人群:人來人往摩肩接踵
摩肩接踵。
鐵匠街人群熙熙攘攘。
玫瑰簇擁街頭,街道、花店,隨處都可見到玫瑰擺賣,在鐵匠街金三角購物廣場路口打車的人明顯增多、流量明顯增加,交通出現(xiàn)了暫時性的擁堵。
街心花園豆芽街:賣禮品攤鋪一個接一個
街心花園豆芽街。
農(nóng)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(jié),又名乞巧節(jié)、七巧節(jié)、雙七、香日、星期、蘭夜、女兒節(jié) 或七姐誕等。“七夕”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。早在《詩經(jīng)》時代,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,在東漢時就出現(xiàn)了人格化的描寫:“織女七夕當渡河,使鵲為橋。” 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(jié)日,在當代產(chǎn)生了“中國情人節(jié)”的文化含義。
商家利用節(jié)日契機搞活動。
據(jù)了解,七夕節(jié)是流行于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節(jié)日,起源于對自然天象的崇拜。后被賦予了婦女乞巧及牛郎織女的傳說,有文字記述的七夕風俗始于春秋中期(《書經(jīng)》時代)。相傳農(nóng)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,故稱為“乞巧”。七夕節(jié)婦女穿針乞巧、祈禱福祿壽、禮拜七姐、陳列花果、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、朝鮮半島、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。2006年5月20日,七夕節(jié)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 。
街心花園鐵匠街金三角購物廣場路口車來車往。
興義市鐵匠街情侶不少。
七夕怎么現(xiàn)在成了情人節(jié)?
2018年8月17日人民日報的文章《七夕在老黃歷里是“分手節(jié)”,怎么現(xiàn)在成了情人節(jié)?》文中介紹,傳統(tǒng)中國社會里,“愛情”其實是很不能擺上臺面的。于是改革開放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,中國年輕人首選圣瓦倫丁節(jié)即情人節(jié)來表達愛意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呼吁保護傳統(tǒng)。1993年,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徐惟誠在《時事報告》里評論七夕道:“為什么不可以把這一天當作中國的情人節(jié),省得小青年去過外國的情人節(jié)?”
1993年,比起七夕剛穩(wěn)定下來的漢代,已經(jīng)過了兩千年。
“中國情人節(jié)”的概念第一次出現(xiàn)了,但反響不大。2002年,河北省文聯(lián)等單位舉辦了“七月七愛情節(jié)”,得到了學者馮驥才、烏丙安等的支持,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,真正實現(xiàn)了添柴加火。從此之后,尤其是2006年各電視臺開始給七夕造勢之后,“中國情人節(jié)”的概念便如同黃河之水決堤一發(fā)不可收拾了。
興義:舉家出行。
街道擺滿玫瑰花。
七夕,神奇東路也很熱鬧
興義街心花園人很多,在神奇東路也很熱鬧,當晚6點多,天還沒有大黑,就有人把花卉擺在兩邊。這里有很多酒吧、KTV等,是興義夜晚最熱鬧的街道。
興義市神奇東路街道兩邊擺上了鮮花。
(盧生龍 江林)
責編:李選富 江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