亮點愛心提示:食用野生菌慎防中毒
亮點黔西南訊 時下,正是野生菌上市季節(jié)。目前上市的部分野生菌是農(nóng)民上山采摘而來。拾菌、吃菌、買菌、賣菌、談?wù)摼,是市民們津津樂道的事。然而,每年都有因食用野生菌發(fā)生中毒事件,甚至還釀成家破人亡的慘劇。原因之一是誤導食用有毒野生菌。
在生活常識中,人們認為把菌子與銀器、大蒜、米飯一起炒或煮后,能使銀器、大蒜、米飯變色的有毒,不變色的無毒,這是很大的謬誤!目前,這種方法并沒有科學依據(jù)。菌類毒素是有機物、蛋白質(zhì),不會與銀器發(fā)生反應(yīng),也不會使大蒜、米飯變色。這個誤導致使許多人誤食毒菌!
據(jù)了解,在我國毒蘑菇約有180種類以上,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余種。一般來說,毒菌顏色比較鮮艷,有疣,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,還有的有紅斑、溝托、溝裂,有的有菌托、菌環(huán),一般毒菌摘斷以后會有漿汁流出且味道刺鼻。
野生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辨別:
一看生長地帶。可食用的無毒菌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、櫟樹上;有毒菌往往生長在陰暗、潮濕的骯臟地帶。
二看顏色。有毒野生菌表面顏色鮮艷,有紅、綠、墨黑、青紫等顏色,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是劇毒,采摘后易變色。
三看形狀。無毒菌蓋較平,傘面平滑,菌面上無輪,下部無菌托;有毒菌蓋中央呈凸狀,形狀怪異,菌畝厚實板硬,菌稈上有菌輪,菌托稈細長或粗長,易折斷。
四看分泌物。將采摘的新鮮野菌撕斷菌稈,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(個別為白色),菌面撕斷不變色;有毒的分泌物濃稠,呈赤褐色,撕斷后在空氣中易變色。
五聞氣味。無毒野生菌香味特殊,無異味;有毒野生菌味怪異,如辛辣、酸澀、惡腥等味。
六是測試。在采摘野生菌時,可用蔥在野生菌菌蓋上擦一下,如果蔥變成青褐色,證明有毒,反之不變色則無毒。
七是煮試。在煮野生菌時,放幾根燈芯草、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,野生菌煮熟,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,變黃色則無毒,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,仍保持本色則無毒。
八是化學鑒別。取采集或買回的可疑野生菌,將其汁液取出,用紙浸濕后,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,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。
以上辨別有毒野生菌方法僅供參考,謹慎食用野生菌,避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