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隆:和睦家庭因15萬賠償款反目 人民調解上門勸說
你養(yǎng)我小我養(yǎng)你老,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家住晴隆縣菜子社區(qū)四組的李某文在當地也算是一名孝子,可卻因一筆征地款,讓一個原本母慈子孝、其樂融融的家庭變成相互爭執(zhí)、母子關系瀕臨破裂的家庭,這里面有什么我們不知道的事嗎?
陳某分,因丈夫早年過世,含辛茹苦將膝下兒子李某文撫養(yǎng)成人、成家,一家雖然日子過的清貧,倒也母慈子孝,日子過得也算平靜。2016年,李某文用“特惠貸”5萬元在母親承包山種植經濟林木。誰知道,在2017年的時候,因為晴隆縣“24道拐”旅游景區(qū)建設需要,國家以“耕地”的補償份額征用了該宗4.96畝土地,總補償價款近15萬元。面對這筆突如其來的巨款,陳某分提出拿出3萬元給兒子作為種植經濟林木的補償,剩下部分存入自己名下賬戶作為養(yǎng)老錢。按道理陳某分這樣分配征地款也無可厚非,可兒子卻不這么想,李某文說對母親說:“為什么要給你這么多錢,這么多年,你吃我的用我的這些都不算,如果不是我投工投勞將這些山翻耕成耕地,征地款能賠償得了這么多嗎?我一分錢也不給你的”。兒子的深深的傷了陳某分的心,在多次協(xié)商無果后,傷心欲絕陳某分毅然搬出李某文家,并四處奔走狀告兒子李某文侵吞其征地補償款,期間還多次越級到相關部門上訪,社區(qū)調委會及片區(qū)包村干部多次調解均告失敗。
2018年3月,蓮城街道司法所在得知這一情況后,果斷受理該起案件,及時走訪調查,向國土部門調取相關征地補償材料,在掌握了糾紛的全部來龍去脈后,3月23日,司法所調解員趕赴李某文家,組織雙方進行調解。
調解過程中,調解員考慮到該糾紛的敏感性,采取“背對背調解法”的方式,將雙方分開來,分別做思想工作。在李某文家,調解員先從親情的角度,用傳統(tǒng)美德“孝”的故事去教育他,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的耐心做其思想工作,化解其內心的隔閡;再從法理角度,將《農村土地承包法》中相關法條及政府征地政策標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釋法,讓其明晰自己的對錯及權利義務。在陳某分家,調解員結合本地的民風異俗、家庭和睦的角度同其促膝談心,從養(yǎng)兒防老、母慈子孝的角度打開其心結,讓其包容與大度,指出李某文在耕管該宗荒山時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的事實,希望其作出相應讓步。
經過調解員近4個多小時的調解,在調解員的努力下,打開了陳某分與李某文母子間的隔閡,李某文當場拿出6.08萬元作為母親的養(yǎng)老錢,并在調解員的見證下親自將母親接回家中。
至此,一樁因征地款分配不均致母子關系破裂的矛盾糾紛,在調解員傾力調解下得到了及時化解。
(鄧吉榮)
責編:王亞 盧生龍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