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義這里叫“四陵碑”還是“四棱碑”?市民:亂搞堂
前幾天,筆者在幸福橋公交站牌下等車,遇到家住“幸福園”小區(qū)的興義師院早已退休的王永龍老師,就與他交談起來。他指著站牌說:我不知道這些站牌的制作者是怎么搞的,一點不嚴肅。站牌上的地名不經考證,想當然,亂寫。他說,他住的小區(qū)原本叫“四棱碑”,但對面河岸上的站牌卻寫成“四陵碑”!真是莫名其妙,亂搞堂!
第二天早上6點過,筆者沿著幸福路往上散步,走了兩站路,果然見公交站牌上赫然寫的是“四陵碑”!陵,本意為“陵墓”之意;棱,則指物體的邊角或尖角。字不同,音不同,其意更不同。
這里地名“四棱碑”,是因為這里在清末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,附近村民在當地耆紳的倡導和捐資,修筑從木賈到黃草壩道路完工后,立了一塊高2·16米,邊寬0.47米,四四方方的石碑于路側而得名。此碑到現(xiàn)在已有百余年歷史。上世紀中后期“文革”中遭到損壞,碑頂四角攢尖葫蘆形碑帽已不存,但主碑還在,前些年遷移到幸福樂園小區(qū)內。
四棱碑,在《貴州省黔西南州志.文物志》中為“四楞碑”。楞與棱,音相同,意也相同。當然楞還有發(fā)呆、失神之意,如“楞頭楞腦”。但“四棱碑”寫為“四楞碑”也是對的。
王老師還談到,前段時間,下五屯境內的公交站牌,其中納錄被寫成“納六”。但過不了多久,又恢復為“納錄”。“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”!
納錄本寨和周邊絕大部分居住的是布依族。納錄為布依語地名,意為田地很多很寬廣的意思。“納六”呢?是6塊田地嗎?而“六”與“錄”,讀音也不同。“六”在普通話里讀“劉”。所以公交車上用普通話報站名時就成了“納劉”。
地名,承載了一個地方的地理、歷史、文化信息。一個好的地名,不僅有助于指示方位,方便居民生活,更能喚起年輕一代對城市歷史的興趣,增強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;同時,地名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標志。每個地方氣候地理、風俗習慣、生活方式各不相同,居住民族也不相同,因而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。
我們要充分尊重歷史,尊重早已形成的地名,尊重民眾感情,民族感情,不要隨心所欲予以改變。
分享到: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