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人藝再演《小井胡同》:“這是一曲有關(guān)人格尊嚴的悲歌”
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(記者白瀛)楊立新導演的北京人藝京味兒話劇《小井胡同》2日晚起再次登陸首都劇場。該劇是已故劇作家李龍云的現(xiàn)實主義代表作,被譽為“新中國成立后的《茶館》”。
《小井胡同》寫于1980年冬,是李龍云作為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的畢業(yè)作品,作家以自己從小在北京南城胡同的生活為原型,講述了一群生活在小井胡同的老百姓在新中國成立前夕、“大躍進”年代、“文革”初期、“四人幫”垮臺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30年間所經(jīng)歷的生活變遷與命運坎坷。
劇中40多個角色五行八作,都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。但在李龍云看來,小井人民是不可小視的。他在《作者的話》中寫道:“歷史無情地嘲弄過他們,但歷史又不得不依賴他們。我希望人們知道北京南城有個‘小井’,知道小井人民有多么善良美好……”
1985年2月,《小井胡同》在首都劇場首演并連演112場,引起極大反響。“當時多少老頭兒老太太(年輕人不必說了)大老遠趕了來,排半天隊花上那么一塊錢,巴巴地坐在那臺下抹眼淚。”作家宋學孟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。
李龍云在南京大學時的導師、劇作家陳白塵曾說,李龍云“從這些普通勞動人民中探索出他們勤勞、善良、樸實、深沉而又細膩的心靈中的美和在危難中剛正不阿、俠肝義膽的風格”。
“這是一部歌頌老百姓的話劇,更是一曲有關(guān)人格尊嚴的悲歌。劇中那些可笑之處,讓人笑中帶淚,笑過之后是一種悲傷。”北京人藝劇作家郭啟宏說。
2013年,北京人藝再次復排《小井胡同》,由當年首演中扮演“小力笨兒”的楊立新?lián)螌а荨?/p>
楊立新說,由于劇院多年不排該劇,年輕演員對那段歷史和老北京的風貌、胡同生活缺乏了解,這次復排困難重重,不得不花大量時間補課,除了通過找資料、聽講座、看專題片了解歷史外,他帶著演員專程到南城溜了一圈。
“我們從正陽門箭樓子下來,走五牌樓,到大柵欄,看六必居、內(nèi)聯(lián)升、大觀樓,然后往西到觀音寺,到朱家胡同,到王寡婦斜街、石頭胡同、陜西巷、胭脂胡同、韓家潭、五道廟,一直到湖廣會館……”
這正是李龍云從小生活的地方。從1948年出生起,他在北京南城的窮街陋巷中度過了童年、少年時代,直到1968年插隊到黑龍江生產(chǎn)建設兵團,開始10年的知青生涯。
“鄉(xiāng)土是作家賴以生存的基礎,它為我幼小的心靈涂上了一層底色,它鑄就我一種獨有的自尊。它告訴我,什么叫善良美好、什么叫正直倔強、什么叫底層人的尊嚴……”李龍云在該劇《作者的話》中這樣寫道。
對于李龍云,養(yǎng)育了他的老北京和磨煉了他的北大荒,是他賴以生存的鄉(xiāng)土。那片鄉(xiāng)土和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成為他日后戲劇創(chuàng)作的重要素材。從《小井胡同》到《荒原與人》,從《萬家燈火》到《叫我一聲哥,我會淚落如雨》,“老北京”和“北大荒”始終是貫穿他戲劇創(chuàng)作的兩大主題,底層小人物始終是他劇中的主角。
中國戲劇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、導演王曉鷹說,李龍云作品的力量不僅來自他的技巧和學養(yǎng),更來自他對那片故土和那群老百姓的深厚感情,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同生活在那片故土的人們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“跟龍云談創(chuàng)作,談戲劇,你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他那種傷感、憂傷的氣質(zhì),就像艾青的詩所說‘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,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。’”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